研究中心现有科研人员7人,其中研究員1人,副研究員1人,高級工程師 1人。海水增養殖技術研究是500彩票傳統的優勢研究領域,其研究成果包括魚、蝦、貝、藻等,在福建省水産養殖發展曆史上做出了較大的貢獻。研究中心近年承擔了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委托的“福建省種業創新與産業化工程《東方鲀種業創新與産業化工程》”、“海水池塘內循環養殖設施構建與示範”、“2019年福建省漁業資源環境監測工作方案(大黃魚群體標志增殖放流效果評估)”等項目,取得豐碩成果,爲福建省海洋與漁業産業發展做出貢獻。中心下屬的大徑海水試驗場始建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其在黑鲷、黃鳍鲷、鲈魚等種類苗種繁育技術上的突破,爲海水魚類苗種繁育産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000年,試驗場建設成“福建省海水魚類苗種繁育科研中試基地”,可爲本所和兄弟院所、高校的海洋生物增養殖技術研究提供試驗和中試條件。
專家介紹
林 琪 男,1970年出生,研究員,現任500彩票所長。1992年畢業于上海水産大學海水養殖專業,2008年獲廈門大學海洋系海洋生物專業博士學位。1992年至今在500彩票工作,主要從事海洋生物育種、繁殖,漁業工程與裝備等研究與開發工作。主持和參加的國家、部、省級科研項目50多項, 包括“海帶品種創新與種苗繁育産業化工程”、“國家藻類産業體系莆田綜合實驗站”、“中國南方刺參産業化關鍵技術攻關”、“刺參耐高溫品系選育及常年化養殖技術研究”、“石斑魚種業創新與産業化工程建設”、“長牡蛎三倍體誘導培育技術研究”、“青蟹種群多樣性研究“等課題。涉及了海水魚、蝦、貝、藻四大類。先後在《水産學報》、《中國水産科學》等刊物,發表了“中國東南沿海青蟹屬(Scylla)的種類組成”、“中國東南沿海青蟹屬(Scylla)不同種類的mtDNA COI基因序列分析及其系統發育”等論文五十多篇。獲2006年省百千萬人才人選、2002年福建省青年科技奖,多項科研成果获省、市科技进步奖。
鍾建興 男,1964年出生,研究员,曾任海洋生物增養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罗非鱼、东方鲀、鲷科鱼类等海淡水鱼类优良品种引进、遗传选育、人工育苗、养成推广、疾病防治等研究开发工作。主持多个科研项目,参加的“罗非鱼冬春季单雄性育苗工艺研究”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主持的“双斑东方鲀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研究”、“经济鲀类养殖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在《水产学报》《厦门大学学报》《海洋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
曾慶民 男,1965年出生,副研究员,现任海洋生物增養殖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增殖放流效果评估以及海水鱼类苗种繁育和养殖技术研究工作。主持的科研项目有“平鲷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约氏笛鲷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军曹鱼引进与育苗技术研究”、“斜带髭鲷无公害养殖技术”、“大黄鱼群体标志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等。在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有“高密度轮虫对点带石斑鱼早期仔鱼培育影响的研究”、“我省大型抗风浪网箱养殖发展现状调查”、“饥饿对花鲈生长效果的比较研究”、“福建省河豚产业现状调查”等十余篇。
方民杰 男,1970年生,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海水增養殖技術研究、增殖放流效果評估、海洋與漁業相關調查、評價與規劃等工作。2010年以來,主要承擔“908專項-福建海水養殖容量與新型潛在增養殖區選劃與評價”、“九龍江水域增殖放流效果評估”、“東山灣增殖放流效果評估”、“泉州灣對蝦增殖放流效果評估”、“東方鲀種業創新與産業化工程”等項目。在專業期刊發表“福建沿岸海域互花米草的分布”、“九龍江華安段羅非魚類的初步調查”、“長樂沿海西施舌資源的初步調查”等多篇論文。2014年出版專著《福建海水養殖容量與新型潛在增養殖區選劃與評價》(科學出版社)。
|